(新春走基层)探访贵州苗寨:红红火火又一年

  中新网贵州黔西2月4日电 题:探访贵州苗寨:红红火火又一年

  记者 蒲文思

  中国农历春节假期,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里不时传来欢歌笑语。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家家户户悬挂的火红灯笼也成为苗家人口中幸福地的象征:我们的日子过得像红灯笼一样红红火火的。

  在苗族同胞赵玉学家中,宽敞整洁的客厅内一个火红的中国结将节日的气氛烘托得更为浓厚。即便是在春节假期,赵玉学和妻子也是忙碌着制作当地苗族美食黄粑,只见他将黄粑捏成长条状后用粽叶将其包裹,妻子捆扎结实后放进蒸笼……

图为化屋村刺绣蜡染扶贫车间一隅。 蒲文思 摄

  “化屋黄粑是我们村的特色旅游产品,深受游客青睐,平时我们一家人都会制作黄粑。”赵玉学告诉中新网记者,“2022年春节有很多客人来定制黄粑。我每天早上从七点就开始制作,一天可以生产100个黄粑。”

  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的化屋村在2021年迎来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赵玉学一家抓住这个机遇,注册了“赵玉学黄粑”的商标,生产销售苗族特色美食黄粑。还开起了农家乐的赵玉学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图为化屋村村民赵玉学家自制的黄粑。 蒲文思 摄

  “2021年返乡后得益于政府帮扶,我在家开起了农家乐,化屋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家乐生意。旅游旺季时,农家乐净收入达到了38000多元(人民币,下同)。”赵玉学对中新网记者说,从前外出打工也挣得不少,但常年与家人聚少离多不是长久之计。如今自己能在家门口创业,收入不仅翻了一番,还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自己觉得很满足。

  化屋村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目前有284户1133人,居住着苗、彝、汉3个民族,其中苗族275户1096人、占比96.7%,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

图为化屋村刺绣蜡染扶贫车间生产的民族元素服饰。 蒲文思 摄

  近年来,在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下,贵州通过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惠民措施,让化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化屋村依托自然、人文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截至目前,化屋村已开设农家乐33户,民宿和农家旅馆12户。有20多户农家乐为2021年新增。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告诉中新网记者,村里旅游发展起来了,很多村民都在向他咨询返乡创业事宜,在外出务工的400多名村民中,2021年返乡的就有150多名。

图为化屋村刺绣蜡染扶贫车间的直播间。 蒲文思 摄

  “返乡的村民们主要发展起了农家乐、农家旅馆和民宿,有的则在我们的黄粑厂、刺绣厂就业务工。2021年以来,化屋村还围绕旅游发展新增了很多产业,尤其是围绕游客吃、住、游等进行了业态的拓展。”张玉芝介绍说,2021年,化屋村建成旅游服务队、停车管理队、苗族歌舞队等等,旅游业态越来越丰富,旅游产业越做越大。

  随着5G网络的覆盖,村里苗胞们开始学着利用网络直播与海内外的朋友们分享生活与快乐。在化屋村刺绣蜡染扶贫车间内,摆放着各种专业的直播设备。精美的刺绣、蜡染等产品也不断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人看到了贵州少数民族们一针一绣的精彩。

图为化屋村虎年特色手工艺品。 蒲文思 摄

  “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化屋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告诉中新网记者,“这让我们打开了发展思路。2021年,结合化屋村传统的苗绣、蜡染等手工技艺,我们创新开发了50多种文创产品。”

  2021年以来,化屋村文创手工艺品销售走俏海内外,带动了当地更多绣娘就业。截至目前,化屋刺绣蜡染扶贫车间已吸纳19名苗族妇女稳定就业,另有50余名绣娘通过在家制作以计件方式获取报酬。

图为化屋村村民赵玉学经营的农家乐。 蒲文思 摄

  杨文丽告诉中新网记者,除线下和订单销售外,扶贫车间还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中国社交平台等开展网络直播,并和贵州省内外网络红人合作开展直播带货,大大拓展了销售渠道。“2021年,扶贫车间总销售额达400多万元,线上线下平台各占一半,而直播销售额有百余万元。”

  “2021年,化屋村旅游发展大步迈进,新修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化屋黄粑、苗绣等产品畅销贵州省内外。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底的1.15万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1.93万元。”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说,2022年,化屋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力争在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