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春节前后,关于“迎财神”的民谣在中国大江南北口口相传,财神年画和祈福活动等亦成为“年味”不可或缺的部分。起源于宋代的财神文化,缘何流传近千年而依旧颇受民间钟爱?中国的财神信仰又昭示了哪些独特的财富观?为此,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了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黄景春。

  【同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 黄景春

  财神一开始在宋代的时候就是一个画的财神像,财神马,具体是什么财神,文献都没记载。等到后边财神就有了具体的姓名、形象。越到近代、现代,财神越多,当代还不断造出新的财神。

  【解说】黄景春说,财神在不同地区也不一样。北方以比干为财神,南方则是商人范蠡、沈万三,赵公明是最常见的财神。

  【同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 黄景春

  像赵公明,范蠡,比干,文昌帝君,实际上他们身上体现的价值观也都是跟儒家的某一个方面的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的。

  【解说】黄景春表示,正因为财神信仰蕴含着多重文化内涵,很多华人漂洋过海去海外谋生时,也将中华财神信仰带了过去,代表着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根之所系,生生不息。

  【同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 黄景春

  其他的宗教之间也有类似于财神或者就叫财神的神。希腊文化中就有财神,叫普路托斯,他跟中国早期的财神非常像,他是一个婴儿的形象,头上戴个帽子,帽子上是植物的叶子,像庄稼的叶子一样,让他拿个羊角,叫丰饶角,里边可以倒出无穷无尽的粮食,就像我们说的聚宝盆一样。

  【解说】黄景春认为,中西方的主流宗教、哲学对钱财都持批判态度,这是相通的。同时,中西方哲人都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危害性,并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对财富分化的现象进行调节。但西方并没有形成财神信仰。

  【同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 黄景春

  西方不管是基督教也好,不管是伊斯兰教也好,他是一神教,排斥其他信仰,排斥其他信仰的时候,财神就不能出现了。新教伦理是对传统基督教伦理的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跟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好形成一个顺应时代,顺应社会经济转型。

  【解说】黄景春告诉记者,西方所有的财富观念都源自于单一的宗教内部,比起中国形象丰满、寓意丰富的众多财神,西方对财富的理解比较单一。同时,人们对财富的认知不仅来源于宗教信仰,还来源于国家理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别,也形成了中西不同的财富观。

  【解说】在当下中国,财神文化信仰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黄景春认为,拜财神显示了人们想要摆脱贫穷的深切愿望。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共同富裕”发展目标,与百姓在财神信仰中表达的愿望是相通的。

  【同期】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 黄景春

  我们中国的财神崇拜跟当代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之后的共同富裕有一种内在的亲和性。中国当代财神信仰的复苏、财富观跟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共同富裕这个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样的政策有内在的共鸣,内在的契合。

  李鹏 樊中华 胡雨薇 上海报道

责任编辑:【李季】